催眠、操控机器人、闻香调香……我可能上了一个假大学
澎湃新闻记者 邹娟 栾晓娜 李菁 周航 杨帆
实习生 沙润和
催眠、操控机器人、设计服装、制作鸟标本、闻香调香……第33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五位大学教师展示了不同的专业课程,希望新学期给学生展示一个更多元、更广阔的世界。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b05488wpysf&width=500&height=375&auto=0
澎湃新闻见习记者 刘瑞 杨帆 周航 记者 栾晓娜 邹娟 李菁 责任编辑:管卓
复旦孙时进:表演催眠走红,学生唤他“老孙头”
网络上,关于孙时进流传最广的视频,是他在课堂上进行的“人体成桥”催眠实验。
经过孙时进催眠,一名女生头和脚被放在两把椅子上,腰部悬空。
一名志愿者站在被催眠女生毫无支撑的腰部。
孙时进唤醒被催眠的女生。
视频中,不管男女,孙时进在其耳边说些话,再在背上猛地一拍,学生就像一棵被拦腰砍断的树,向后倒下。
孙时进稳稳接住学生,让他们平躺在地面上。再将学生头和脚分别平放在相隔几十公分的两张椅子上,腰部悬空。
此时,受重力牵引,学生腰部下沉。不过,孙时进在其耳边轻语:“你现在漂浮在水面上,是一块木板。你的身体很平,一点都不感到吃力。” 学生的身体就像木板一样变得坚硬而平直,孙时进用双手用力下压学生腰部,学生的身体也坚韧地反弹回来。
“人体成桥”后,另一名志愿者或孙时进本人,就可以站在学生毫无支撑的腰部,学生脸上没有显出一丝痛感。
研究催眠三十年,孙时进已经当众演示数百次这种“魔术”。伴随着新奇、赞叹而来的,往往也有不解甚至质疑,这些,孙时进都已不太过多解释。
“人体成桥演示中,展现的是力量觉醒的过程。当你配合时,我陪伴着你,找到你以前沉睡的东西。但我始终只是伴陪者,帮你一块发现,而不是我给你的。”孙时进说。
曾经配合孙时进表演“人体成桥”实验的刘安接受媒体采访时称,整个过程中,她的神志都是清醒的。“根本没有睡着,我只不过照他的话去做罢了。”她说,孙时进让她不要害怕,她就抛弃恐惧;让她想象水面,回忆大海,把自己当作木板,她就努力体验木板的状态。
“催眠本身无所谓好坏,但这个词容易产生歧义。”孙时进说,“并不是我催眠了你,而是社会告诉你,你做不到。我的催眠只是解除了社会给你的催眠。唤醒你的潜意识。”
孙时进说,催眠过程中,重要的是能理解和读懂对方的内心世界,与其产生亲密、信赖的关系。“这个背后是理解和信任,而不是操控。”
在他看来,一个操控的催眠非常可怕,是把别人所具有的力量,用恐吓说成是他具有的力量,你跟着他走,就能拯救你。
“社会上一些大师,很多人跪拜在他面前后,病就好了。跪拜的人觉得是大师的作用,一旦离了大师又崩溃了。”孙时进说,这其实是相信了大师后,激活了自身内在的力量,“是他自己做到的,却不知道,这才是悲剧。”
孙时进
孙时进的课,一定要求学生预习,每人自己设计课程,用多媒体方式做讲义,每堂课请一名学生上台讲授。讲完后,孙时进点评,学生讨论,最后,学生们总结这堂课各自的感想。“这是一个相互学习,交流的过程。”孙时进认为,这比学习知识点本身更重要。
但是,不可避免的,也常常有学生问他:“老孙头,你不划重点,我们考试怎么办?”对于这个矛盾,孙时进也曾困惑,后来慢慢想通了:“某种意义上,你走得稍微超前一点,一定不会是最受欢迎的老师。但思想的自由发挥和交流,比这些都重要。在复旦,学生的自主学习很重要。”
上海交大曹其新:学一学期,能让机器人跳舞、泡茶
曹其新指导学生操控机器人。澎湃新闻记者 栾晓娜 图
作为通识教育课程,曹其新的《脑与机器人》对选修的学生没有专业限制,这从一开始便吸引了很多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甚至不乏文科生。
面对没有专业基础的本科生,如何能将相对枯燥的理论知识讲得有趣,并真正激发学生们的兴趣?曹其新的做法是,从机器人可以提供的某项服务开始。比如,他会问学生,知道如何实现让机器人给你泡一杯茶吗?
这件看似简单的事情,涉及走路、弯腰、端杯子、泡茶等很多动作设计。从这个问题开始,曹其新会告诉学生们,由机器人代替人来泡茶,就是将人的部分功能用计算机技术来取代,其中涉及很多专业技术知识,包括脑科学、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等。
上海交大学生正在给机器人编程。图片来自上海交通大学《脑与机器人》课程网站
除了上课,曹其新希望学生们能够亲自接触并操作机器人,而不仅仅是像听讲座那样。但是,学校通识课程是没有专门实验室的,他便借用自己所在的机器人研究所的资源,将几台机器人提供给选修课的学生做实验。
为了获得较好的授课效果,曹其新将这门选修课的学生人数严格控制在30名以内。根据课程设置,《脑与机器人》这门课共有15次课,每次2个学时。其中,1次参观实验室,3次做机器人实验,其它均为课堂授课。
“虽然学习时间有点短,在编程操作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困难,但只要认真学习,到课程最后,学生是可以实现独立操作机器人的,会有很大的成就感。”曹其新说,课程结束后,学生们便可以通过编程,实现对机器人的实际操控,比如让机器人走路、爬楼梯、跳舞、甚至泡茶等。在后续的学习中,也有不少学生因为选修了这门课,而喜欢上了机器人研究,并往这个方向继续努力。
“我希望这些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集中起来学习这门课程,可以集思广益,碰撞出很多火花,给我们提供更多解决问题的思路。”曹其新坦言,这其实也是他开设这门课程的初衷之一。除了技术本身,机器人发展到一定阶段,还会面临法律、伦理、道德等多个层面的问题,而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们在思考这些问题时,可以不受束缚地从各自的角度,来发表见解。
在曹其新指导下,他的学生向机器人发出跳舞的指令。
华东师大唐思贤:从前打猎制标本,如今望远镜观鸟
唐思贤在华东师范大学校园内观鸟。本文图片均来自华东师大官方微信
“唐老师有个祖传技能:一眼扫过天上的鸟群,就知道多少只鸟飞过,同理一眼扫过教室,就知道谁今天翘课……”
对学生的这一“爆料”,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唐思贤笑着告诉澎湃新闻记者,数鸟是有一套方法的,总数少的时候就一只一只数,多的时候就十只十只数。最多的一次,他数了十三万只鸟,是按照五十只五十只来数的。
不过,作为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系教师,他不需要用这种“数人头”的方式来保证学生出勤,他是“标本唐”的第五代传人。“我的课程中有大量关于野外的思考和感受,都是我亲身经历总结的,学生爱听我的课。”他肯定地说。
“标本唐”开山鼻祖唐春营
1947年,唐思贤的父亲来到上海,在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前身亚洲文会工作。“我小时候很多时间都是待在博物馆里,进博物馆就像进自己家一样。”他告诉记者,上海自然博物馆里的动物标本,很大一部分就出自唐氏家族之手。而后来从事与标本相关的工作,既是传承家族技艺的责任,也是他的兴趣所在。
1986年,唐思贤开始在华东师范大学工作。他回忆说,起初他带学生去野外上鸟类研究课程,是白天打猎、晚上做标本,这是当时国内常规的研究方式。直到1990年代初,他出国参加由多国鸟类学家组成的考察队,跟随候鸟迁徙的路线行走并研究,才发现国外鸟类学家很早就不用猎枪打鸟,他们研究鸟的工具仅仅是一部望远镜。鸟类特征、生活习性、数量、鸣声等信息,均可通过观测来获得。
之后,在《动物学研究方法》的课堂上,唐思贤开始尝试用望远镜观测鸟类取代使用鸟类标本进行教学研究。
“当一只鸟被打落,它所携带的基因就消失了,自然也会发生一点微妙的变化。每只鸟的身上都携带着很多的遗传信息,动物的遗传信息在繁衍过程中不断地损耗。打掉一个,基因就少掉一个。最终将对自然和人类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唐思贤说。
在高校里,唐思贤的课程形式多元:讲解知识、带学生野外观鸟、教授学生制作标本的方法、观看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电影……他曾在休息日的凌晨5点,从上海市区开车去郊区,指导学生观鸟,“学生有爱好,老师就有责任指导。”
唐思贤和他做的鸟类标本
虽然很早就用望远镜观测取代使用鸟类标本进行教学研究,但唐思贤依然肯定标本的作用。他认为,标本除了科普价值,还有科研价值。在发现新物种时,仍有必要以标本形式保存下来,作为模式标本以供比对。“但在平时,作为自然观察或调查时不主张捕猎。”他说。
东华大学罗竞杰:为学生搭服装T台,继传统开前卫
罗竞杰。
在高低起伏的楼阁和飞檐间,创世年代的那些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女娲造人、仓颉创字……融入现代服装,走上T台,得到全新演绎。
要是没有意外,2017年底,上海传统祭祀孔子的文庙,将上演这场特别的时装秀。正在张罗这件事的,是东华大学服装艺术设计系青年教师罗竞杰。他的另一个身份是服装设计师,其作品曾在米兰时装周做专场表演,2011年获过业界极具分量的“中国十佳服装设计师”称号。
自1994年毕业于原中国纺织大学(现东华大学),罗竞杰开过自己的服装公司,做过设计室、时装设计总监,但同时,他始终在大学里担任教职。
如今,他是东华大学服装艺术设计系副主任,主管本科教学。上学期,罗竞杰也开设了一门专业交叉课程,主题是中非传统文化元素。他在肯尼亚的孔子学院做讲座之余,走访工厂、居民区采风,回来再向学生展示。
罗竞杰在肯尼亚孔子学院作服装知识讲座。受访者 供图
在这门课程里,罗竞杰把服装设计和纺织设计的学生拉到一块儿,彼此合作,他全程指导。要是元素太多,他得指导学生聚焦重点,告诉他们什么样的面料,适合表现什么样的风格,比如最新流行oversize风(超大风貌),他告诉学生,打板时肩宽可以多上10厘米。
罗竞杰与同事在肯尼亚孔子学院为同学演示即兴立体剪裁。受访者 供图
这几年,他主导的教学改革,加入了更多项目式的课程,营造融洽的团队合作氛围,激发学生思维。他认为,这种全过程教学,对学生能力的提升是全方位的。
罗竞杰课程中,学生作品的海报。 受访者 供图
他觉得,或许是因为竞争环境的不同,如今的学生和自己读书时比,在奋斗劲上差了一点,而举办各种“走秀”,也是希望增强学生的“目标感”,尽管这些都是课后的事。
在即将开学的新学期,罗竞杰和文庙合作,开办了一门专业交叉课程,将这些传统中国文化元素应用于服装设计当中。
他一直希望,将传统文化变为生活中的一部分。
对东方文化的偏爱,罗竞杰将之归因于自己练过书法,画过国画,学孔子、道家、古诗词,“这些东西一定是你骨子里的东西。”他总是在服装设计中,尝试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风尚,探索全新的可能。
课程完成后,罗竞杰组织了兼具中非风情的时装秀,这些时装造型夸张,色彩浓烈。上海观察 图
回到教学中,罗竞杰并不希望将自己的偏爱推而广之,而是展示更客观的时装世界。但如果有好的机会,他也不会错过,诸如和文庙的合作,能让他向学生们传递传统文化。
“一个设计师必须去了解这个世界上所有的文化。”他说,希望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时,不只是把历史的东西搬出来,“它离生活太远了,而我们希望它变成生活里的一部分。”
上应大朱广用:教学生辨百种气味,配独一无二香料
在电影《闻香识女人》中,双目失明的弗兰克中校在饭店用餐时,通过空气中飘散的欧吉维姐妹香皂味,嗅出附近端坐着一位非常美丽的女士,两人随后跳了一段被影迷奉为经典的探戈。
在现实中,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副教授朱广用在课堂、实验室和生活中,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能分辨数百种气味的学生。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香料香精技术与工程学院实验室内摆满了各类试剂。本文图片均为澎湃新闻记者 杨帆 图
辨别气味,特别是初学阶段是很痛苦的。”朱广用说,人的嗅觉长期使用也会疲劳,一旦过度使用,会发生鼻粘膜充血甚至流血的情况。因此,他要求学生每天练习辨别气味的时间控制在3小时内。
“我的任务就是让学生理解和运用跟气味有关的知识。”朱广用说,接触各种气味,并能辨别它们,这是调香师的基本功之一,也是他在《食用香精基础》和《日用香精基础》两门课上教给学生们的技能。作为专业课,学生们要能辨别300-400种不同气味,并能根据散发不同味道香料的化学结构,分析出其不同特点。
“香料其实并不香,很多味道还很大。”朱广用说,以往不少新生刚入校,会“天真”地以为将与花香、草香相伴。
他举例说,作为茉莉花香的必备添加物,吲哚能够显著提升花香的鲜韵,“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吲哚是从粪便中提取的。还有酸奶中使用的丁酸,这个味道更大,有股脚臭味,我们在实验室都会接触。”
朱广用
最让他高兴的则是调香课考试上,一些学生调配的香精香气协调、香气逼真特征突出、香气天然感好。“香气天然感好是我最看重的,因为我们的香精是配出来的,而且在自然界找不到对照物的东西,所以能够有种天然感是非常好的作品。”他解释说。
“知识只有运用才会带来更大的动力。”朱广用说,他鼓励学生们将学到的东西用于生活。
学生在做皮革香精调配实验。
他透露,现在他们专业很多高年级学生的日化品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些学生掌握了调香技术,在实验室为自己调配化妆品、沐浴露、洗发水和润肤乳的香精。
“饮料、食品、洗涤剂、牙膏等产品学生们都可以加,我们有学生自己买面包试着加香精,来改善面包的风味。”他有些得意地说。
“调香其实是一门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学科。”朱广用曾在一家日化企业工作,但最终他选择回到母校当一名老师,他说他更享受跟学生交流的单纯,也很欣赏学生们的创新思维,很多时候学生的配方都能给他灵感和启发,“希望我的学生能够享受知识和技术运用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虽然小编的学生时代
没有这些有意思的课程
但是,也要感谢每一位老师
谢谢你们的辛苦栽培
才有了今日的我们
节日快乐
本期编辑 邢潭
推荐阅读